
靈修 DEVOTIONS
陳幸婉個展
26 March - 30 March 2025 in BOOTH 3D29
「靈修」是已故的臺灣複合媒材先驅藝術家陳幸婉的個人展覽,展出她於1980至1990年代創作的水墨畫及複合媒材作品,突顯出她在20世紀末由男性主導的臺灣藝術界中,她作為一位少見的女性藝術家對材料及形式的嚴謹實驗。陳幸婉一生致力於探索如何透過質感與結構的複雜組合,來表現美學上的簡約與克制。她的創作雖因2004年不幸早逝而中斷,但她的作品試圖挖掘並展現萬物內在的靈性,透過抽象表達來觸及崇高的境界。
在1986年由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ACMA)的莫里斯.塔克曼(Maurice Tuchman)策劃的開創性展覽「藝術中的靈性:1890-1985的抽象繪畫」(The Spiritual in Art: Abstract Painting 1890-1985)中,現代繪畫及當代藝術中的抽象歷史被賦予了新的詮釋,將西方歷史前衛藝術置於神秘及隱晦的實踐交匯處。由於對啟蒙理性的普世前提不信任,這些藝術家試圖透過複雜的幾何形式來綜合和辨識精神性的本質,並藉由形狀、線條及色彩的引導來傳達超越性。早期的抽象藝術家如希爾瑪.阿夫.克林特 (Hilma af Klint)、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法蘭提塞克.庫普卡(Frantisek Kupka)、卡濟米爾.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和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等,都曾嘗試以精簡的視覺語言,將現實分解為純粹形式的基本元素,並在此過程中創造了新的精神性表達。
置身於這些進入神聖領域的特殊脈絡中,已故臺灣藝術家陳幸婉的創作同樣專注於在平凡中追尋崇高,她的早期作品對材料進行質地上的拼貼,而她晚期的作品則以紙上水墨的形式表現力度。作為複合媒材的藝術先驅、以及20世紀末臺灣男性主導藝術界中罕見的女性藝術家,陳幸婉的早期作品展現出對材質表面的敏感度及材質組合的潛力,如作品《戰爭與和平No.1》(1995,國立臺灣美術館收藏)將浸有丙烯酸的麻繩、帆布和亞麻布組合並壓縮成一件大型拼貼作品,反映出她對南京大屠殺戰爭報導的思考,藉此探討戰爭期間巨大的犧牲和苦難。同時,在她的晚期作品,例如《德國印象——聽了葛瑞斯基的第三交響曲之後》(1999,國立臺灣美術館收藏),該幅六聯屏水墨畫記錄了她對這位波蘭作曲家的同名音樂作品的情感回應,並表現出將負疚與悲傷昇華為神性的過程。
因長期患病而逝世於巴黎的陳幸婉,此次的藝博會展覽「靈修」是專為陳幸婉舉辦的個人展覽,透過精選自1980至1990年間、極具時期代表性的複合媒材及水墨作品,梳理她在精神層面和藝術層面的旅程。溯及陳幸婉在材料語言上從材質到動態的演變,展覽「靈修」強調了她在面對人類無法言喻的生存姿態時,在美學形式上的發展,以及她對傳統繪畫視覺平面的解構實驗。陳幸婉在臺灣以身為雕塑大師陳夏雨之女、抽象繪畫先驅李仲生的弟子而廣為人知,而她在複合媒材抽象藝術中的創新、致力於挖掘材料性及物質性的歷程,更亟需被大眾所認識,這也突顯了女性聲音在藝術史撰寫中持續缺席的狀況。「靈修」是持續探索並重新聚焦臺灣藝術史當中細節敘事計劃的一部分,希冀超越既定結構的規範,最終旨在展現陳幸婉對藝術、生命及生活的虔誠,讓我們看到日常中蘊藏的神性。